什麼樣的感動,會讓人咀嚼再三?什麼樣的收割,會讓人想落下喜悅的淚呢?因為昨天看到關於「一包穀子」的新聞,又因緣湊巧看到了去年,高雄美濃龍肚國小寒假耕作課程「穀子。穀子。」記錄片,看完當下就是這樣的感覺。

好用心的一分寒假作業,好貼近生活的一種實踐。想起唐朝李紳寫過一首「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寫的就是農家的辛勞。農忙其實就像時人唱的,透早就出門,天色漸漸光,不怕田水冷霜霜。大半的農婦都是頭巾一包,斗笠一戴,跟著先生鋤頭一扛就上工去,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儼然就是過往農家不變的生活秩序。

「憫農詩」文詞平易近人,情境卻非常鮮明。農夫大熱天裡耕作,汗水多得來不及擦拭,把中國以農立國,農家們辛勤春耕的情景描摹得躍然紙上。現在的孩子讀這首詩,卻很難有深刻的體會。因為,大部分的孩子不必或者根本沒機會下田,別說都市的孩子,即使生在農家長在農家,也是如此。

務農,很辛苦。因此很多農家的父母,總是捨不得讓孩子跟著下田。那怕只是幫忙鋤草翻土、搬搬工具箱東西,或者就是灌溉拉水管,或者就是做些差遣跑腿的工作,父母多半還是不捨。要不就是,「萬般皆下品」的士大夫觀念,孩子讀書彷彿是他們唯一的事。只要讀書上學,其他的,通通不用插手,關於生活種種,家裡老的長的自然會去發落。

久而久之,孩子離泥土離田園更遠了。也因此,只有很少比例的孩子會明白,或者親身經歷過稻作的成長,會有機會親身體驗「務農」的苦辛。多半的孩子,吃的米飯是從量販店、超市或者傳統米店、商家買來的,他們享用的只是最後的成果。所以,「憫農詩」對孩子而言,常常引不起共鳴。因為他們沒辦法憑空去想像,農夫播種、插秧、耕耘...需要捱過多少個烈日當空,才能完成。

所以,看到龍肚國小這個「一包穀子」的作業,讓人打心底讚嘆!好了不起的創意,好值得尊敬的用心。讓孩子如實地走過這一段,比背100遍的「憫農詩」,都要來得有意義且深刻。

也許,做的當時,孩子有部分的心態是覺得好玩。但是我深信,在這好玩的背後,孩子必然吸收了些什麼。老師的用心,未必能讓他們即刻懂得,但是這段過程,就是一粒播放在孩子心中的「種子」。假以時日,定然可以發芽、成長而茁壯。當然,更期待這小小的種子,將來可以秋收冬藏。

以前看過一句廣告詞,「森林是從一棵樹開始」,很感動。我想,孩子教育也是從一顆小種子起步的。如果,能有更多的老師、家長或教育相關人士,願意投資更多的時間、心力和成本,這樣教導孩子,將來我們一定可以遇見更多創意不同的大人。「穀子。穀子。」這片子,真的讓人感動,餘波蕩漾,說不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nlymon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