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索寓言的故事,很有意思。你可以把它當純消遣,也可以從故事當中發現一些深奧的哲理,真不愧是經典。

下午順手拿起小朋友借回來的故事書,隨手翻了幾頁,其中一則「猴子與漁夫」輕薄短小得不能再精簡的故事,引起我的注意。

故事內容大意是這樣的,有隻猴子在大樹上看到漁夫撒網捕魚,於是想要模仿。當漁夫休息去吃飯的時候,猴子趕快趁機下了樹,拿起網子準備撒網。結果魚沒抓到,網子竟把自己套住了,還因此差點淹死。

故事很簡短,可是富含思考的空間。模仿,是很多孩子愛做的事,更多時候是孩子不自覺的行為。甭說是模仿偶像,就一般日常生活裡,他們何嘗不是時刻在模仿。只是對象可能是家長或學校的師長、同學。從個人的影響到環境的影響,從平常的言行舉止到價值觀念、人格發展種種,孩子每天都在「模仿」。

所以我們常說「言教不如身教」,也強調孩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荀子勸學篇不也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環境對一個孩子的影響遠超過我們肉眼所可以看見。

孔子大人好像也說過類似的話: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想來,環境對人的影響真的不能輕忽。這或許就是「模仿」的副作用吧,這樣的力量,我們怎能不戒慎恐懼呢。

「猴子與漁夫」的故事,設若延伸,其實我們應該教會孩子,認識自己的獨特性。讓他們知道,這個世界上從來不會有二個相同的生命個體,每一個自己都是獨一無二的。模仿,只是學習的階段,也不能照單全收。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會是自己的。這是不會改變的事實,不管是小孩或大人,是社會賢達或市井小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nlymon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