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吃飯,聽朋友說起的真實事例,只因一字之差,竟差點惹起校園大風波,叫人錯愕。

事情的大概,只是一群孩子出門到校外上游泳課。依照慣例,游泳完,小朋友們會有短暫的休息空檔可以吃點心,因此孩子可自備零食。所以很多小朋友都帶了餅乾、糖果什麼的上課。

事發當天,有個小孩的餅乾不小心剛好掉到地上,被其他的同學「撿」了吃。事後,孩子回家哭訴,某某同學「偷」了他的餅乾吃。於是,家長進到學校興師問罪,幾句話說得不投機,也和撿餅乾的小孩起了衝突。孩子血氣方剛推了家長一把,從而結下更大的誤會…最後的發展,據說是雙方都要告上法院。還好有些平常常在校內走動,熟悉孩子們的熱心家長知道了,出面調停紛爭,終於把一連串的誤會釐清,才讓整個事件平息下來而未釀成更大傷害。

這件事情,總算有個好的結果收尾。但是,聽完之後忍不住想,我們說話真該慎重哪!

那一字之差,「撿」和「偷」意義全然不同。那衍生的意思和結果,當然也不會相同。孩子或許只是無心的用詞,卻讓愛之深擔憂也深的家長,因此產生其他的解讀,造成諸多的誤解。雖已事過境遷,仍教人有所感觸。

同時也在想,關於孩子,我們到底要保護到什麼樣的程度才算穩當?一個高年級的孩子,連包餅乾的紛爭都還要家長出面處理,真是讓人沮喪。我不禁要想,這樣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我們的孩子真的如此脆弱嗎?還是我們家長介入孩子的生活太多?設若如此,孩子什麼時候才會長大?我們又怎能怪孩子沒辦法獨立呢?…。

閒聊過後,朋友語重心長地說,其實偶爾給孩子機會,和同學一起去面對「自己和同學的爭吵」,並沒有不好。這是他成長過程的一段,不盡然是壞的經驗。在這過程中,孩子才能真正體會,如何和不同的人互動,如何和別人相處,如何在群體當中生活。若把成長的時間軸線拉長來看,這樣的衝突或許也是好的。或許值得深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nlymon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