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孩子作文,引發一些相關的思考。

首先,關於想像力這個問題。很多小孩子都喜歡寫童詩,總愛跟我商量,或者討價還價,希望課堂上的實作寫童詩就好。在他們的小腦袋瓜裡,多半打著如意算盤,認為童詩的字最少,所以最好寫。偶爾寫寫童詩,當然也是好。因為寫童詩可以有很多機會開發孩子的想像力,讓孩子的思緒天馬行空去奔跑,也讓孩子擁有更多自在和自信,感覺作文的完成不是那麼艱難。

可是,在這過程當中,往往會衍生出一個讓我不安的問題。當孩子還是低年級時,童詩裡的想像空間,很明顯的色彩繽紛許多。也許會無厘頭,也可能天上飛的和水裡游的,全成了一家人。或者寫了半天不知所云,老師得要費力想上好幾天,試圖去理解孩子想要完整表達的內涵,可是那就是孩子寫作的「趣味」,就是孩子想像力的馳騁,使用的文字或許不夠內斂,但是文字背後的世界卻是遼闊無垠的。所以讓人喜悅!

但是,孩子一年年成長,慢慢地,從低年級變成高年級,思考也跟著不同了。理論上,孩子是顯得更成熟、思維更縝密周到,文字詞藻學得更多,也更懂得適度地善用技巧,寫起童詩該更得心應手更有味吧!實則不盡然,很多高年級的孩子,寫起童詩開始有了想要遷就技巧,而產生的綁手綁腳,或者偶爾出現一些說成熟不夠成熟,說幼稚又不夠幼稚的內容。並不是孩子寫的作文出錯,只是從那文字當中,讓人有股小小失落,總會想,過去那個天馬行空恣意奔馳的小詩人到那兒去了?那自由穿梭上天下地的靈魂呢?

下筆為文似乎變得謹慎了許多,但是那種散發著,「我就是我」的氣息卻也明顯薄弱許多。每每因此讓我停下筆,思考著,這是不是就是所謂的學習成長?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吸納了更多更寬廣外來的知識或常識,但也在這路程中,不慎遺落或放掉了某些本來就有的美好東西?譬如,想像力。

前兩天,孩子從學校帶回來一分假日要完成的作業,是一幅在學校寫生完成鉛筆稿的圖畫。回家功課之一,就是把這幅畫著色完成。孩子拿著粉臘筆很快樂卻也有些急躁地塗鴉,我忍不住看了幾眼。發現他的圖裡就是學校某棟大樓,人的位置該是學校司令台附近,正面對著那棟大樓畫的。所以,我從他的圖裡看到了深綠淺綠的操場草皮、紅色跑道、接近蘋果綠的建築(算是整張圖的主角)、建築裡的咖啡色樓梯、扶手、方格子教室、迷你小中廊,以及蜿蜒而上的樓梯層級,以及頂樓一片顯然他還不知道該怎麼辦的空曠空地。

很寫實很明確地,我看到他上課的那棟樓。紅的、綠的、灰的、咖啡色系...蠟筆身影,在我眼前快速掠過。眼看著,那幅圖即將大功告成,我頓時有了小小疑惑。於是,我試探性問,「ㄟ,你們操場都只長草,沒有花喔?」,孩子許是想偷懶,隨口回了句:「我畫的這裡沒有花啊!旁邊那裡才有。」,為娘的我忍著錯愕,繼續溫柔地問,「那,這是你們上課的地方囉?」,孩子邊大筆塗抹,邊回應,輕描淡寫的說「對啊!」,我說:「可是怎麼一個小朋友都沒有?我也沒看到有老師,這樣的校園好怪喔。」,孩子依然低著頭在圖畫紙上猛塗,只是很慎重地告訴我,「大家都在上課,你怎麼看得到小朋友?很好笑耶。」

實在是一陣無趣的對話,可是我還是不放棄地問,「那頂樓是做什麼用的?怎麼一大片空白?」,孩子終於有點苦惱地抬頭問我,「我也不知道這裡要畫什麼?那就是自然教室外面而已,沒有教室也很少做什麼啊?」,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有機會多說幾句了。於是我試著問他,在那空間裡有看過什麼東西嗎?譬如桌、椅、木條、花草、棚架或石頭之類的,...」沒等我問完,孩子若有所悟地輕呼,「喔,我想起來了。」,然後我看到上頭出現一個小小花廊緊靠牆邊,花廊前有草有少數的花,正中央則是桌椅和木條長凳,和點綴散落的幾株草。以及,可能臨時想起要加的,畫紙邊角上出現陽光露臉。

為了避免我的囉唆,勉強地又回到剛剛那草皮,植上幾株小花,點上幾朵紅的黃的碎花,然後,在教室的方格子點上幾個人頭影子,象徵性地表示「上課中」,而後動作俐落地收拾完畢,儼然一分功課已經耗費他很多力氣,需要休養生息一番,生怕我再有任何意見,快步離開我的視線。

說真的,我也沒期待他得畫出什麼名畫,但是看到他對那幅畫的思考,還真是讓我有些小小沮喪。我想起他二年級時,一張閱讀心得底下小小方格裡,他可以畫上潺潺小溪,溪裡有魚、蝦、螃蟹在玩遊戲、茂盛的水草搖曳、各色小石子錯落分布,還有溪水邊有戶人家,門前鋪著鵝卵石步道,房子還學著歌曲裡唱的,是蓋在山坡下,房子邊種有大檳榔樹和小花園,房子是紅色的屋頂,開著幾扇窗,稚嫩的色鉛筆畫,滿滿的意象在那格子裡躍動著,曾經讓我很難忘記那豐富的一幕。

如今,當年那個小小詩人,已經不再是稚嫩的小詩人,也不再認真畫那或許筆觸拙劣、思想幼稚卻彌足珍貴的「童話」了。我開始擔心,他學會務實之後,想像力是不是就會慢慢地消失了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nlymon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