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回鄉偶書《賀知章》

年輕的遊子,離鄉多年之後返家,因年歲漸長外貌改了,所以很多鄉里小子根本就不認識他。縱使遊子的鄉音未曾改變,孩子依然天真的當他是外來的客人,問他「打哪來啊?」。

這是賀知章的作品,也是我們大都熟悉的七言絕句。早期讀這首詩,只覺得就是離家遊子的心情。晚近這些年,讀的感受多了一些。或許,是真的體會了什麼叫「少小離家老大回」,也或許終於明白那遊子心中的辛酸。

古人總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又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離家,在那個年頭可真是大事,別說通訊不發達,交通不便利。就只說孩子出門在外,想要有個書信報平安,都還不是件輕鬆容易的事。所以,孩子離家遠去,父母都必然牽腸掛肚。

也因為這種種的不便,讓遊子出門求取功名,真能宦途得意光耀門楣再榮歸故里,或者告老還鄉,通常都已經是好久好久以後。這期間,歲月如常走過,時間並不曾為誰停留,所以幾番風雨過後,髮鬢霜白,心境也早已不是當年的少年郎。這個時候返回故里,心情總會或多或少,有驀然回首的感慨。

時至今日,科技文明的進步,讓世界的距離瞬間縮短了許多,交通的便利,真應了老一輩說的,「人就像隻鳥兒一樣,早上在這兒,晚上已經到老遠去了。」幾十分鐘的時間,由南到北,或由北往南,根本就是司空見慣。個把小時過後,人在空中翱翔,就像隻鳥兒飛向地球另一個地方,來去自如,毫不費工夫。

世界的地界消失了,人跟人的距離更近了,可是人心卻沒有因為這樣而更形熱絡了起來。因為,我們多半還是像那個少小就離家的遊子一般,心始終漂泊在外。心態上,其實和以前的遊子在外沒兩樣。

事實上,我也真的早早離家,所以現在每回鄉下一趟,看老人家的身形不再矯健,看村子裡一個比一個年邁的歐吉桑,老眼昏花地說著話,就感受特別深刻。彷彿自己真是離鄉久遠回來的孩子。所以讀賀知章這首詩,別有一番滋味。儘管我還是說著當年的語言,走在熟悉的廟口大街,那味兒就是不同了。我想,賀知章當年的諸多感受當中,必然也有類似的感慨吧。時光芢苒,稍一蹉跎,就是青絲成雪。

偶爾,也會有不同的聯想。總想,我們的心其實也是座故鄉,過去幾千個日子裡,我們是否也像個遊子,離鄉在外。行近中年再回首,是否記得歸鄉路的所在?更擔心,是否也會有人問,「客從何處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nlymon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