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年假裡,湊巧的機緣遇上了遠房親戚。一年難得碰上兩次面,所以多寒喧了幾句,也因此打開了閒聊話匣子。

起初只是說說家常,問問彼此的近況,談談家鄉大小都忙些什麼?所以問及前兩年結婚的小表弟和弟媳,原本只是單純地聊天,說到這兒卻走了樣。遠房親戚霎時怒氣沖沖,激動不已。直數落現在的媳婦不懂事,三餐不會料理不打緊,逢年過節還要她張羅一切,比起以前的她簡直天差地別。

年假在家,客人來也不懂得端茶遞水,看到左鄰右舍也不會開口喊人,還要她當婆婆的催著才知道要怎麼招呼客人。越說越氣,越想越不是滋味,直問:現在的媳婦都這樣嗎?

末了,又說:「晚上不早點睡,隔天起不來!還要我這個婆婆煮好了早餐,喚她起床。妳說,這有沒有道理?」...一番話,聽得我這自知手藝不怎麼樣,也稱不上賢慧忝為人媳的膽顫心驚,心裡直想,真是感恩我那有德有量的婆婆包容,才能讓我得過且過混日子!

告別了遠房親戚,回程不禁多想,其實像她這樣的人還真是不少,我們自己可能就是當中的一個。她的媳婦到底如何?我們並不知道,但是她滿滿的怨氣,我們倒是聽出來了。很多時候,我們也是這個樣的,總是認為自己為別人付出這麼多,為什麼別人不懂得知恩圖報?總想一大堆的家務都是我們做,為什麼家人不能多幫一點?有時候,明明已經拖過地、擦完窗戶、抹了桌椅,一聽說哪個朋友哪個親戚要來家裡坐坐,趕忙又挽起袖子再忙一回合,等客人屁股沒坐熱就告辭了,心裡開始抱怨,自己每天忙不完,每天都要做得筋骨解體腰酸背痛,突然覺得自己好像是那個最受委屈的人,彷彿自己真是遭受了多大的不公對待。

這樣的心情或心態,隨處可見。很多老一輩的,一生盡付予子女家庭,有朝一日,孩子離家或者自立門戶,雖然彼此相愛的本質沒有改變,可互動的形式當然不同以往。也許沒辦法像過去那樣每天晨昏定省,也許少了噓寒問暖的次數,也許忙碌小家庭生活而疏於請安問候,老人家心裡總會覺得好像失去了什麼?生命當中好像少了什麼?於是,過往為孩子付出種種辛勞苦澀盡皆浮上心頭,時日既久,那種擔心被遺忘,或為誰辛苦為誰忙的感受更為深刻。因此,很多老人家開始叨念,叨念不停,藉由這樣的叨念去抒發情緒或沒來由的怨。有人形容,那是受害者心態,我不知道這樣說恰不恰當?但是卻蠻害怕自己有一天會變成那個樣。

因為我們往往容易因為自己的一點點給予,所以認為別人應該感恩知足;因為我們曾經付出,所以我們希望別人不會忘記;因為我們做了這個那個,所以我們理直氣壯要別人記得我們的好;...對家人對朋友對同事對陌生人,或者更多半生不熟的人,無數的「因為...所以」,竟成了一種循環。想來真是有些可怕!

因此在想,有沒有可能,我們現在就學會修行的功課,天天「歡喜做,甘願受」。是不是應該從現在開始提醒自己,在付予的過程中千萬不要有回報的期待;在有所情緒的片刻,不要只是抱怨,而是找到對的方法去抒發我們偶爾的怒氣?人跟人之間,會不會因此而多了善意?不管是親近的人或者只是一面之緣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nlymon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