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陣子,聽一個老師分享閱讀時,談到一個觀念:「受害者心態」。學理根據我無所涉獵,但是她說的那些情境,倒是讓人有所體會。尤其,在很多老人家或者我們自己身上,其實常常可以看見。

她說,很多的家庭主婦長年為家人付出,每日辛苦張羅家人的吃穿起居生活,起先總是為了愛所以無所謂無所計較。可是這樣的付出,如果長期以往,家人習慣地接受,卻並不一定可以給予她預期想要的回饋,往往會衍生許多負面的情緒。

久而久之,辛苦付出的家庭主婦就很容易產生一種類似「受害者心態」的心理。老覺得自己做這麼多,為什麼別人不能體諒或感受,為什麼家人總把這些視為理所當然?這樣的情緒必須轉化,也必須溝通,甚至必須有所出口。

仔細回想,其實不只是家庭主婦吧!各行各業或者社會各個角落,應該都存在很多這樣的人。有時候,我們很認真用心地為他人付出,出發點或許沒有那麼多的回報祈求,但私心裡,或許也潛藏著某些心思,或期待某些回饋,只是我們不自知。那回饋,不必然一定是物質或有形有權的某些東西,也許只是小小的、無傷大雅的企盼的滿足。

常聽人說,「歡喜做,甘願受」,也看到很多人真的砥礪自己貫徹力行。說真的,對於這樣的人,很讚嘆!我想,那應該不容易吧。

要有多大的「甘願」,人才能夠如此無怨無尤又無所求。即使是愛人,也總希望別人能有所回應,不是嗎?即使是家人,我們也會希望在辛苦燒得一桌菜餚之後,得到些許的讚美或品賞,哪怕只是口頭一句或眼神一瞥,那都會是一種為明天儲備更多愛的能量的動力。縱使親如孩子,我們始終不斷地給,始終不曾計較過付出多少的愛與辛勞,但是我們偶爾還是盼著孩子,可以聽話可以說點貼心的話語。這樣算不算是完全的「甘願」或「歡喜」。

因此在想,是不是,我們該多點體諒和細膩對人。不要老是怨懟,不要老是覺得別人應該如何如何。反之最好,捫心自問,自己該如何?該怎麼感恩身邊的人,該怎麼回饋讓我們豐衣足食的人,該怎麼讓家人知道我們知道他們的辛勞,又該如何回應所有對我們好的人,該如何禮遇那些帶給我們考驗的人,以及種種曾經給予一飯一水之恩的人。說來要周全,真是有些難,只能期勉自己可以盡力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nlymon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