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晚餐,去了家二流收費、三流菜色、四流服務品質的餐廳吃飯,吃得有點沒力。開始想:餐飲業,算不算服務業?餐飲應該怎麼做才會名符其實?服務的定義又該如何書寫?

餐廳好大,號稱是大飯店,還附設有國際級宴會廳,因天色昏暗也來不及多看,就直接到樓上自助餐廳準備用餐。所有的疑問就此開端,首先服務櫃檯搞不太清楚某區的位子是否還有?然後帶位的小姐很隨性的走路,到位後,稍微慌亂地撤走過多的餐具,有點小小碰撞聲,還可以接受。於是開始用餐,卻發現菜色跟廣告單上寫的,超過200道國際海鮮料理相差甚遠。心想,吃飯有好心情比較重要,不要太計較。

誰知道,好戲才上場~找個醬油花了我兩分鐘,吃個素炒高麗菜要我等5分鐘後再來,燙個簡單的菇類大陸妹,要4分鐘,所以為了這幾口青菜,我在餐桌的對角線來回走了好幾趟。朋友倒了杯果汁,前後左右找不到一支吸管。...還好,心情沒太壞,只不過開始懷念起日本民族的服務精神了。

想到前兩年到日本,為了看個小點心,在一家當地名產店內蘑菇很久,櫃檯的其他服務小姐每要進出我們身邊,一定鞠躬哈腰極度謙卑地,從我們身後繞道而行,經過的當下不忘一直說抱歉。當時還在想,太有禮貌了吧。對我這種粗枝大葉的人來說,其實不用那麼多禮啦。當時心裡這麼想。

可是現在回過頭來看,兩相比較。我們服務業的品質呢?似乎改善的空間非常大。

記得前些時候,朋友訂了一批有機蔬菜,負責運送的物流公司原本說會在中午前送到,於是朋友乖乖地在家裡等。等著等著,都過晌午了,卻還沒見有任何動靜。於是主動聯絡,對方答稱人就在附近,再稍待一會兒就會送到。

朋友當然還是等。等呀等,等得朋友焦急萬分。眼看著就該外出了,訂的貨卻還不見蹤影。幾經連絡終於貨送到了。只是沒想到當她把紙箱打開,裡頭的菜都已經凍傷。朋友當下一愣,於是到該物流中心的據點詢問,該如何處理善後?

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在場的第一線人員沒有人能夠處理,那不是他們權限內能做主的。朋友因此要求找來主管,物流公司告訴朋友,青菜這種貨品本來就不在他們接受範圍內。朋友一聽傻眼,說:「能不能接受,那是你們和出貨的菜農之間的合作約定,跟我消費的人沒關係吧!」,「而且你們既然已經接了這筆生意,不就該把這件事情處理完善嗎?」朋友委婉再三說明,希望能得到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

可是希望落空了,最後當然是發飆解決。事後朋友氣憤的說,為了幾百塊的菜快要變潑婦罵街了,實在叫人心痛,我們的「服務業」是這樣做服務的。很感慨年近中年,居然還必須靠發脾氣這種方法解決事情。那種心情比平白丟了幾百塊錢更讓人無力。總以為社會日益進步,總以為大家接受的教育程度越來越高,理所當然,人的品質也應該跟著提升才對。為什麼我們所面對的卻又不是這樣呢?我們同時懷疑納悶著。

我們始終不能理解,所有產業的第一線人員,都是最有可能直接面對客戶的第一人,公司的形象、品牌、文化,就在這些人身上體現。為什麼那麼多的公司不願在這部分花點心思呢?第一線人員的舉手頭足,其實等同於公司的門面,不是嗎?

如果是,為什麼我們老是看到晚娘面孔,為什麼老是遇上生澀,一問三不知的服務人員?或者對客戶愛理不理的大小姐?真是運氣不好或是機率的問題嗎?換我問自己。

或許,我們大家都該想想,什麼是服務業?「服務」兩個字該怎麼用行動來書寫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nlymonica 的頭像
    onlymonica

    Monica夢裡桃花林

    onlymon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