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像情人。也或許,情人像咖啡?
有人喜歡細火慢燒,慢慢煮,慢慢欣賞一杯香濃咖啡的誕生或完成,一分一秒地精算,全神灌注在那杯咖啡身上,但是她/他會耐著性子等。只為心目中那一杯無可替代的咖啡,要求像情人一般精細,有時候甚至苛求挑剔,非要完美不可。
這種人,注定只能自己親手煮咖啡。即使心裡明白,親手煮過,也未必能合自己意。但是妥協有困難,彷彿有了缺憾,怎麼辦?只好一直煮咖啡。不斷地研究咖啡種種,關於它的產地、它的栽種條件、它的日照溫度溼度、它的成長過程,還有它的特性、她的保存方法...當然最重要的是,怎麼煮才會對味、而且剛好符合咖啡本身的屬性。以及煮咖啡的人要樂在其中。
這種感覺好像在尋找一個人,或說一個完美的影子。路,始終漫長,也始終充滿可能與不確定,像旅程。
有些人不那樣講究,卻又不想太將就。於是開始一家一家往外找,聽聞哪裡咖啡好喝,一定捧場。更重要的是去作味蕾的檢驗。上山下海又如何,反正就是要找到好喝的咖啡,再遠的路途都願意。哪怕是翻山越嶺,也要去試。這種人,難免執著,卻可愛,讓人心動。翻找的過程,無意間成就一種美。合於世俗卻不流俗,有點堅持有些平易近人,其實心有所屬。像個有型有個性的情人,一派親切隨和但是很難真正取悅。
多半的時候,我們喝咖啡不盡然是場場講究。因為我們更在意的是人,和誰喝咖啡,為什麼喝咖啡,意義總是大過於喝了什麼咖啡。這或許也是普羅大眾的咖啡社交學。咖啡成了中介的因子,只是一種觸媒。真正的目的在咖啡之外,人說醉翁之意不在酒,有時候,喝咖啡也只是個正當的理由。沒有好壞,只是一種大家都比較可以接受的型態,社會百態中的一種而已。
有人喜歡喝甜的咖啡,所以喜歡焦糖馬奇朵。甜膩的味道可能就是她/他想要的;有人就只喝原味的黑咖啡,所以總是獨沽一味。看到這種人,總是忍不住多看一眼。因為一個超過30年的死黨,就是嗜好黑咖啡。從年輕喝第一杯咖啡開始,就認定只有這樣喝才能喝出真味道。她覺得喝咖啡加糖加奶精什麼的,都是一種破壞。
還有人喜歡隨手沖泡三合一,但是有人覺得那樣的咖啡好廉價,根本稱不上是喝咖啡的人。可喝咖啡的人自己覺得快樂自在就好,又沒有人規定一定只能怎麼喝咖啡?偏不信邪,難道一定要喝高級咖啡,才能顯示自己的身分地位?呵呵。不是的,就是一種堅持吧。
有人喝咖啡一定要配甜點,有人覺得無所謂。一個朋友則說,喝咖啡本身就是一種選擇,就好像挑情人一樣。
高、矮、胖、瘦都只是一個表相,只是一個基本的門檻。真正對味的,必然不是只有我們所看到的這樣。就像喝咖啡,每個人的選擇都不一樣,縱使選了相同的咖啡,心裡感受的滋味也不會一樣。所以有沒有完美的情人,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怎麼用心對待眼前身旁的人。
這是朋友的咖啡與情人理論。呵呵,結論是:沒有標準答案。自己看著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