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偶爾,易子而教,其實未嘗不可行。

現代的父母多半忙碌,忙著張羅生活,忙著事業工作,忙著實現自我或者更多更多。總有一樁又一樁的生意要談,一場又一場的會議要開,或者一餐又一餐的飯局社交離不開。

所以有很多的孩子,童年必須在一家又一家的安親班、才藝班裡過。即使父母不那麼忙碌的,身為繁忙的現代人,每個人都背負著許許多多的壓力,所以需要自我的時間成長,需要獨立的空檔喘息,也需要適度的抽離。

但是父母的角色卻無法那麼隨意來去,有時候那種緊密的關係,讓人無由地感覺壓力或窒息。因此最近和很多爸爸媽媽聊天,不經意談到一個「易子而教」的話題。是不是偶爾我們可以有個機會,換個角色和立場看待自己的孩子和自己?

「易子而教」,說的並不是把孩子送往安親班或才藝課,而是透過集結朋友社群的力量和人力,互相幫忙教育孩子。好些時日以前曾經看過相關的報導,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或社區鄰里關係,就是利用每個父母自己的專長來分攤教育孩子的工作。

在這樣的過程裡,孩子有機會跟更多的孩子互動,也在別人的父母身上學會更多的本領或技藝,或者只是和不同於爸媽的教養方式教出來的孩子互動,當然也在這當中,見識了各式各樣的「父母」經驗。從中學習獲得的,往往不只是知識性的傳遞。

父母在相互交流觀摩的過程中,也發現新的東西,並可能從中看見另一個自己所不熟悉的自己或者發掘出一個新的自己。最重要的是,因為角色的轉換,親子關係也有所紓解,互動常常有了意想不到的成長。

除了這些事例,還有我們熟知的慈濟「懿德媽媽」,其實也算是一種很特別的「易子而教」範例吧。還有一種,利用寒暑假交換教育孩子的方式,其實也挺好的。

很多媽媽都有相同的經驗,同樣一件事,教別人的小孩只要說一次;面對自己的孩子,卻往往得三申五令,常常耳提面命。因為我們面對別人的小孩,通常是理性的;可是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卻難掩情感或情緒的一面。也許「愛之深」,所以難免「責之切」;也可能因為寵溺,所以縱容。

所以覺得,有時候透過三五好友理念相通,或某些社群的力量實施階段性「易子而教」教養方式,其實也是可行的。

話說回來,「易子而教」的觀念其實古來有之。孟子離婁篇上教子章即曾經記載: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說的就是,父子至親主恩德為要,教養過程應以不傷父子親情為原則。所以才有所謂「易子而教之」的觀念。或許古今時空環境背景已然不同,但是用心教育孩子,希望孩子好的心,相信放諸四海古往今來,必然還是相同的。所以,如何「易子而教」或許值得好好研究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nlymon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