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或許真是季節的交替,也或許是歲末年終的心情。這些年,每到年底,都會有種心情浮上心頭,也老是想起我們以前讀過的,陳之藩寫的那篇「謝天」的文章。

想要跟很多人說謝謝!也總是有更多的時間會記起,自己過去一年來,真如陳之藩說的,「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所以,感覺每天如實平安醒來,是一種老天賜予的生命恩典;每天有飯吃有地方遮風避雨,也是一種福氣;偶爾還會發現各種不同的驚喜,那更是多出來的喜悅。

總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的食、衣、住、行、育、樂,太多來自於別人的給予或努力。有一天,我和孩子們聊起人該「感恩」這個話題。孩子覺得應該要感謝爸爸媽媽,有他們的付出,他們才有吃穿享用,才有機會讀書或玩樂;他們覺得應該感謝老師或學校的義工媽媽、工友、警衛伯伯,也要感謝親戚朋友以及同學,或者某些特別照顧他們的人。因為這些人在他們的生活或就學提供了明顯的幫助或給予。

聽了有點感動,至少這群孩子懂得看見別人為他們所做的種種,只是覺得似乎還不太夠。事實上,我們不只要謝謝身邊的這些人,我們還要謝謝很多「其他的人」。不一定是直接接觸的人,像農夫為我們種稻種菜、工人為我們修築馬路建築、上班族為社會的進步而付出、開車的司機伯伯每天帶著我們東奔西跑,各個階層的人為了經濟打拼努力,...還有先民的智慧,為我們奠下良好的根基。所以,我們除了生活無憂,我們還可以靠著前人留下的智慧,繼續深造更多更多的學問,認識更多。

這些人,或許算是陌生人。但是,因著他們的付出,我們才能有享有現在的生活,所以應該心存感恩。陳之藩,在離家成長很多年以後,才懂得「謝天」的道理,我也是在閱讀「謝天」很多年以後,才真正讀懂這篇文章。所以,我想這些孩子現在能夠懂得跟身邊的人說「謝謝」,將來他們一定比我更早懂得「謝天」這篇文章的涵義。這應該也是一件值得感謝的事吧!

所以,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也跟我一起來讀一讀,這篇好文章「謝天」,也想趁這個機會,跟許許多多認識的或者不認識的陌生人,真誠地說一聲「謝謝你!」。因為有妳/你,我的生命變得不同,我的人生更豐美。感恩。...monica

.......................................................................................................

謝天 作者:陳之藩

常到外國朋友家吃飯。當蠟燭燃起,菜肴布好,客主就位,總是主人家的小男孩或小女孩舉起小手,低頭感謝上天的賜予,並歡迎客人的到來。

我剛到美國時,常鬧得尷尬。因為在國內養成的習慣,還沒有坐好,就開動了。

以後凡到朋友家吃飯時,總是先囑咐自己;今天不要忘了,可別太快開動啊!幾年來,我已變得很習慣了。但我一直認為只是一種不同的風俗儀式,在我這方面看來,忘或不忘,也沒有太大的關係。

前年有一次,我又是到一家去吃飯。而這次卻是由主人家的祖母謝飯。她雪白的頭髮,顫抖的聲音,在搖曳的燭光下,使我想起兒時的祖母。那天晚上,我忽然覺得我平靜如水的情感翻起滔天巨浪來。

在小時候,每當冬夜,我們一大家人圍著個大圓桌吃飯。我總是坐在祖母身旁。祖母總是摸著我的頭說:「老天爺賞我們家飽飯吃,記住,飯碗裡一粒米都不許剩,要是蹧蹋糧食,老天爺就不給咱們飯了。」

剛上小學的我,正在念打倒偶像及破除迷信等為內容的課文,我的學校就是從前的關帝廟,我的書桌就是供桌,我曾給周倉畫上眼鏡,給關平戴上鬍子,祖母的話,老天爺也者,我覺得是既多餘,又落伍的。

不過,我卻很尊敬我的祖父母,因為這飯確實是他們掙的,這家確實是他們立的。我感謝面前的祖父母,不必感謝渺茫的老天爺。

這種想法並未因為年紀長大而有任何改變。多少年,就在這種哲學中過去了。

我在這個外國家庭晚飯後,由於這位外國老太太,我想起我的兒時,由於我的兒時,我想起一串很奇怪的現象。

祖父每年在「風裡雨裡的咬牙」,祖母每年在「茶裡飯裡的自苦」,他們明明知道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撿起田中的麥穗,而為什麼要謝天?我明明是個小孩子,混吃混玩,而我為什麼卻不感謝老天爺?

這種奇怪的心理狀態,一直是我心中的一個謎。

一直到前年,我在普林斯頓,瀏覽愛因斯坦的我所看見的世界得到了新的領悟。

這是一本非科學性的文集,專載些愛因斯坦在紀念會上啦,在歡迎會上啦,在朋友的喪禮中,他所發表的談話。

我在讀這本書時忽然發現愛因斯坦想盡量給聽眾一個印象:即他的貢獻不是源於甲,就是由於乙,而與愛因斯坦本人不太相干似的。

就連那篇亙古以來嶄新獨創的狹義相對論,並無參考可引,卻在最後天外飛來一筆,「感謝同事朋友貝索的時相討論。」

其他的文章,比如奮鬥苦思了十幾年的廣義相對論,數學部份推給了昔年好友的合作:這種謙抑,這種不居功,科學史中是少見的。

我就想,如此大功而竟不居,為什麼?像愛因斯坦之於相對論,像我祖母之於我家。

幾年來自己的奔波,做了一些研究,寫了幾篇學術文章,真正做了一些小貢獻以後,才有了一種新的覺悟:即是無論什麼事,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罷。無論什麼事,不是需要先人的遺愛與遺產,即是需要眾人的支持與合作,還要等候機會的到來。越是真正做過一點事,越是感覺自己的貢獻之渺小。

於是,創業的人,都會自然而然的想到上天,而敗家的人卻無時不想到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nlymonica 的頭像
    onlymonica

    Monica夢裡桃花林

    onlymon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