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距離上一次去鹿谷、竹山,已經想不起來到底有多久。

但是很開心,昨天有朋友要南下試茶、找點竹藝品,於是邀約了一起出門。行程安排得突然,也無從準備,說走就走。

到達鹿谷已是傍晚時分,試了好多茶。有清香類烏龍、發酵重些的,還有焙火重的。當然還有老茶農個人獨家的技術茶。

喝了好多茶不打緊,談得麻吉、賓主正歡,直接就在主人家用了晚餐。滿滿一桌道地家常菜,黑木耳還是農家現採現買做的,麻竹筍煮得清脆甘甜,莊稼才熟悉的破卜子…還有些魚啊、肉的,以及大大盤的手工水餃,和主人的盛情。

吃得飽足,茶興更濃。繼續第二攤的茶會。看朋友和茶莊主人滔滔不絕,你來我往說個不停。一會兒請教各類茶的特質,一會兒又論起福壽山經典極品茶、遠近馳名的翠峰茶或者杉林溪茶,專家品茶說茶自是要功夫的,但像我們這等只求順口順心的茶客,好壞等級多半已在自心。

儘管我們對茶的認識如此生疏、淺薄,愛茶種茶喝茶幾十年的茶莊主,說起茶來有教無類,也不管朋友和他才兩面之緣,而我更是首次踏進門。意氣風發地,也殷實懇切地,要我們記得,找茶不要只是聽或看,只是片面喝茶桌上的茶,更要用心去探詢,那茶之所由來。

茶的好壞當然要看技術,但是茶園的本來,關乎茶的先天體質。一塊原始林地和菜園子,即使種同樣的茶結果也會不同。同一片茶園,不同時日採收的茶葉,即使後續的「功」是一樣的,茶的成品也不盡然會完全相同。…,茶主人說得真切,我們這些門外漢哪裡判讀得了這麼多,還不就是俗人俗口地喝了就算。

但看茶莊主人一派熱情,既招呼喝茶又備了晚餐,末了還陪同我們到竹山去拜訪素人竹藝家寶珠姐。莊稼人的樸實熱情,頓時讓人感動。不由想起孟浩然「過故人莊」詩,「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雖則今日場景不若昔日,但那朋友相訪的心情想來是相近。

到了竹山寶珠姐那兒,還更有趣。只是寶珠姐不喜照相,所以只有隨意拍了她家牆上的飾物,全都是出自她自己手工呢。放眼望去,一屋子的禪意。空間幾乎沒有華麗的色彩,連主人的穿著也是一身灰色系,完全貼近人與建築與竹本來面目,看得到的裝飾就是她的作品。從泡茶用的桌子、我們坐的椅子,泡茶搭配的茶盤,彷彿室內的一器一物也都在宣說主人的習性和脾氣。

席間,主人離席片刻。與她交往素來親近的茶莊夫人,因此說起,姐兒的個性有些不同。待人頗平易,但不愛湊熱鬧,創作多少有些藝術家性格。總要投契了,才會願意多所往來。聽了覺得有意思,這年頭,很多世事都在改變,人的某些潛在特質就是變不了。

竹雕藝術或者竹藝品,於我們都屬高雅的學問。但因早年有幸得遇東坡居士,所以也就沾了幾分風雅,老記得他說「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想當然爾,竹是高風亮節、清雅宜人的。因此,每每看見竹藝品,親切多幾分。

再者,竹,在鄉間頗為常見。其實是童年生活中的一部分,摘竹葉包粽子、挖竹筍煮新鮮料理,竹片還可以讓哥哥們削了來做許多童玩或風箏的支架,如今已不時興,那溫暖的童稚時光記憶卻不曾走遠。

或許,在繁華的市鎮,要獨擁一片竹林根本是夢想。但偶爾總見有人喜歡種幾株竹,以添雅興,雖有那麼點不足,也還是開心。

匆匆一趟鹿谷、竹山遊,碰巧遇上有些忙碌的這幾日,回得家來已是臨睡時刻。無法多所餘裕書寫,只能簡單為文聊以註記,幾張圖為證,我曾走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nlymon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