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同名之人」影片,猜想這部小說原著應該很精彩。
影片內容說的是,在70年代,一對印度夫妻「阿索克」和「艾席瑪」移民美國之後的故事。簡單來說,就是移民後代對所賴以生存的環境的文化認同,與對自己根生土地文化血脈相親的那份如絲似縷的情感牽扯,甚或衝突。
阿索克是個勤樸認真好學的印度青年,他每年都會到賈姆謝德布爾探訪爺爺,而旅程中,他會閱讀。因為爺爺告訴他,閱讀可以讓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他深信不疑。
直到這一天,他又踏上探望爺爺的旅途,同時在火車上閱讀爺爺給他的書「果戈里作品集」。突然,有個陌生的鄉親主動和他攀談並跟他說,「趁年輕要出去見識這個世界」。不幸的是,這段談話說得還不夠深入,火車竟在此時出軌。夜色暗黑中,因著手上的書頁翻動,他被救難人員發現而獲救,從而開展出另一段他往後稱之為奇蹟的新人生。
他,離開故鄉到紐約求學。二年後,在父母的安排下回故鄉相親,認識並娶了美麗的印度女子「艾席瑪」為妻,開始在美國打拼奮鬥定居養兒育女,成為美國眾多移民家庭中的一個。為感恩當初果戈里作品集書頁翻動而重生,他把長子命名為「果戈」。
這原本是件極其平常的事,就我們的理解來說。但是,特別的是,這位「果戈里」太不尋常,他是俄國19世紀前半葉最出色的批判寫實文學家,即便是杜斯妥也夫斯基也推崇的人物,卻也是個古怪的天才,偏執、憂鬱、有自殺傾向…的人。因此,「果戈」這個名字給想要惡作劇或者有種族歧視的人許多的聯想,因而帶給從小在美國西方社會長大自以為已經融入其中的果戈很多困擾。因此,在成長的某些階段,他其實是討厭這名字的。
不過,我倒覺得「果戈」這個名字應該是具有多重意義的。
父親之所以給孩子取這樣的名字,有其死裡逃生後的感恩和珍惜美好的心境,有延續爺爺喜讀果戈里作品的傳承意味,或者某種精神象徵吧,否則他不會特別對果戈說「我們都穿過果戈里的暖大衣」。
而「果戈」名字被保留下來,同時也象徵著美國自由的精神。當果戈四歲上學,阿索克曾替他取了個符合美國風格的新名字「尼克希」,但是他自己告訴學校老師要用「果戈」做為本名,而校長還為此慎重寫了說明告知家長,他們尊重孩子的決定保留這個名字。這點,看似簡單其實並不容易吧,在我們習以為常的東方思維裡。
當然,果戈就像我們尋常人一樣,很多特別意義的發生當下,並沒有察覺或在意。果戈,這名字隱含著血脈傳承的根,也是直到他的父親突然因心臟病發去世,他才有所體悟。
而後,他的人生路起了重大轉變…影響所及,他的尋根、生活、婚姻與愛情的抉擇…總之,很戲劇化的扭轉,有些轉折我看完影片還是不怎麼明白。
關於這部片子,我個人很喜歡,它會觸發人很多的思索。譬如,移民,可以改變很多人的一生,改變人和世界對話的角度,改變外在的距離,改變人的穿衣吃飯,改變人的身分,但能不能改變或減損一個人對「根」的依存、懸念與追尋;在美國這樣一個民主自由開放的社會,種族歧視卻還是這麼嚴重存在著;印度這樣一個還踩踏人力車的地方,為什麼可以培養出這麼多教世人刮目相看的網路奇才;果戈里的作品在整部影片中,所代表或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泰姬瑪哈陵的建築美學,改變了原本想就讀工程的果戈,轉而投向建築的懷抱,這座象徵堅貞愛情的「印度珍珠」,純白色的大理石、淒美的愛情故事,的確教人嚮往,卻也教人唏噓不已;果戈在父親驟逝,彷彿脫胎換骨,瞬間變成另一個人,原本迷戀的愛情也在頃刻間化為冰點,迅即走向傳統的印度倫理,這個部份我好像沒怎麼看懂…更多細微處,會吸引人想要再看一次影片,譬如「艾席瑪」的原意,是「沒有邊界、無止無盡」的意思;果戈的妹妹出生不久,全家一起到海邊玩,阿索克牽著果戈的手走向海邊,才記起把相機忘在車上,於是他要果戈把眼前的一切記在心裡,孩子天真的問「要記很久嗎?」阿索克對孩子說「記一輩子」那父子對話的畫面很樸實卻很動人…。當然,這些瑣瑣碎碎的想法都是很主觀的認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