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肇媽媽好意送我兩張票,於是帶皮蛋去看了場「多彩貴州風」歌舞表演。
貴州,在中國大陸西南,至今未曾造訪過,想像中有那麼點距離。但從很多相關的報導和電視知道,那裏有著許多少數民族,那裏的少數民族又充滿各種神秘的色彩,最叫我驚訝的是,那樣的一個地方的人們,唱起歌來總是自在得彷如渾然天成,天籟一般的嗓音,隨意撥弄一曲,也就撩人心弦,餘音繞樑,教人又讚又嘆。
看這場歌舞表演,在周末夜,隔天不必趕早起,心情自是閒暇。也因此,分外能融入那音聲曼妙之中。看台上的舞者,歌者,穿著打扮就跟電視上看的差不多,有種錯覺好像置身大陸尋奇或者八千里路雲和月的節目氛圍當中,很奇妙。
節目的開場,免不了來段貴州風情介紹。這才知悉,原來貴州目前有46個少數民族共存,其中還有17個是特殊民族呢。而且,貴州屬特殊的卡斯特地形,所以光瀑布就有上千個,大大小小不一,其中黃果樹瀑布高達一千八千公尺左右,聽來令人咋舌。瀑布後面還有所謂的溶洞,這最大的溶洞長度達一百多公里,幾乎貫穿台灣東西部,天哪!有點恐怖。
貴州,丘陵、壩子也多,山高谷深,故而衍生出貴州特別的民族風情。許多苗族婦女為了適應山區勞作生活,因此終年穿著五寸長的超短裙,被譽為世界超短裙的故鄉。
銀飾,看來是他們的最愛,每個舞者幾乎都是銀飾滿身亮晃晃地,燈光的輝映下,益發顯得光燦燦。小女孩們的臉龐,因著整齊劃一的鮮豔服飾和裝扮,突然變得好像沒什麼兩樣。清一色纖細的身姿,跳著繽紛的民族歌舞。
從苗族特有的「蘆笙芒筒舞」、「男子侗族大歌」、「走苗山」、「木葉獨奏」、「多聲部情歌」…,以及三姊妹阿桑、阿依、阿多合唱的「敬酒歌」、「大家笑哈哈」…很有特色的歌舞表演。
蘆笙、芒筒,據說是苗族人民利用竹管製作而成的吹奏樂器。每逢盛大慶典,重要節日或特殊的節慶,苗家兒女就會盛裝歡聚,吹奏輕快喜樂的曲調熱鬧熱鬧。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想來也必然繼續傳承下去。
還有一種特別的,也是苗族人的驕傲,有所謂「中國弦樂活化石」美譽的「古瓢琴」演奏。遠遠地看上去,還真是看不出所以然,但聽說在當地演奏古瓢琴可是很得姑娘芳心呢。
不過,整場表演最讓我難忘的,應該是苗族三姊妹阿桑、阿依和阿多合唱那一段吧。那拔高而起的聲音,不是驚天動地,卻教台下驀然肅靜,連頑皮的孩子也安份了,只為那聲音的美震懾人心。真的,我不懂音樂,更遑論技巧,但是那聲音本身就是美,光聽那聲音就讓人沉靜其中。當然,白曉光演唱三國演義卷頭詞,也很磅礡大器,只是覺得聲音裡好像少了點歲月。
貴州的歌舞,給我的感覺很華麗而質樸。之所以華麗,是因為女性歌者舞者服裝色彩總是如此鮮豔的大紅、亮銀、金黃甚至翠綠,讓人視覺目不暇給;之所以感覺質樸,是因為舞蹈所釋放的肢體語言,舞者、歌者的身段表情,顯得那樣單純不譁眾取寵。也或許,是這樣的歌舞顯得貼近市井小民的生活,所以平易親切;這樣的歌舞沒有太多的文謅謅,反見情感的真淳。
看著他們,不自覺想起近日手頭翻閱的楚辭裡的初民影像。那遠在戰國時代的民間歌舞,蘊含著先民們敬天畏地的思想,每有豐收總要感天謝地,每有災難總虔心祈求上蒼垂憐,不傲慢、不自尊自大,而內在情感又是如此豐沛而直接,對人對神對山對海對萬物生靈,充滿著浪漫的懷想和悲憫。
就時空來說,楚辭,確實離我們很遠了。但這場貴州歌舞,卻讓我思緒飄回二千多年前,一個充滿神話、故事、奇思幻想而色彩瑰麗的國度。
【分享】三國演義卷頭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
白髮漁翁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